首屆“新浪新聞·熱浪之夜”收官:跨界思想交鋒,共赴熱愛與未來

在信息、觀點和技術不停迭代的當下,我們習慣“加速”“爭論”“跟上節(jié)奏”,卻少有機會“按下暫?!保屑毸伎寄睦锸遣攀钦_向前的方向。
過去一年,眾多話題在微博平臺引發(fā)廣泛討論,無數用戶的聲音在此凝聚?!拔覀冊撊绾吻靶校客蚋咛?,抑或走向更遠方?”答案,或許就來源于真誠的聆聽和深刻的碰撞。
9月26日,首屆“新浪新聞·熱浪之夜”在上海西岸漩心成功舉辦。來自社科、播客、體育、影視、汽車、AI科技六大領域的嘉賓齊聚一堂,就當下熱門的行業(yè)議題,展開了6場跨領域、高質量的對談。
和傳統的圓桌會談不同,“熱浪之夜”既是一場線下活動,也是一檔幾乎可以直接用于線上播出的視頻節(jié)目。
觀點鮮明的碰撞討論,讓它像是多場真實的辯論。如果閉上眼睛聆聽,它又像是一段又一段高質量的播客內容。
時空隔閡被打破,每個人都可以通過“在場”的儀式感自然融入,收獲細致的洞察和前沿的觀點。
當越來越多軌跡相遇、交融,一場最具價值的變化或許會孕育而生。碰撞并非終點,而是進步的起點。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,我們選擇聆聽彼此,通過交流照見更遠的未來。
海量觀點中,如何尋找自我?
今天,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表達體驗,每個人都能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舞臺,也可能被淹沒在信息和消費的幻想之中。
身處信息觸手可及、表達無處不在的環(huán)境,如何尋找自我坐標?第一場圓桌對話以“當心潮涌動,我們如何找到自我坐標?”為主題,從經濟、心理、國際與感知多維角度切入,探討我們該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(huán)境中理解自我與他人。
在媒體人歐陽夏丹的主持下,經濟學家、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,蘇州大學講席教授高志凱,心理學博士李松蔚,簡單心理APP創(chuàng)始人兼CEO簡里里展開交流,共探塑造自我定力的當代答案。

當前國際社會地緣政治沖突、技術變革等不確定性加劇,構建更有效的全球傳播話語體系已成為迫切命題。從公共外交的角度,高志凱提到,講好中國故事、發(fā)出中國聲音,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使命。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以后能長出來的枝葉可能比世界其他任何民族都要繁茂。
提到新消費現象,管清友指出,今天,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.2萬美元,軟消費、軟服務越來越重要,這些都是有待開發(fā)的新增長點。
談及現實的不確定性,李松蔚表示,如果有一件事是確定的,就是世界會獎勵有個性的人。在未來,個性會變得越來越稀缺和珍貴。簡里里則建議年輕人做好小事、過好日常,用希望感建立內心秩序。
紛繁的現實中,找到適合自己的信息錨點至關重要,只有靈活校準方向,讓理性主導大腦,我們才能重塑獨特的自我定力。
播客,是升級版的廣播嗎?
當視頻在注意力爭奪上大行其道時,聲音以播客的形式悄然回歸,重建其在大眾生活中的獨特定位。播客不是傳統廣播的回歸,更可能標志著一個全新聽覺生態(tài)的開啟。
第二場圓桌對話以“聲音不是廣播的‘文藝復興’”為主題,由“大內密談”創(chuàng)始人、主播相征擔任主持人,脫口秀演員、編劇程璐,聲動活潑聯合創(chuàng)始人、播客“聲東擊西”主播徐濤,貓頭鷹喜劇創(chuàng)始人、播客不開玩笑主播史炎展開分享,聚焦播客的發(fā)展歷程,共話生態(tài)創(chuàng)新與價值深耕的路徑。

作為播客的跨界實踐者,程璐認為,播客能給脫口秀演員練習的機會,現場反饋能反哺線下演出。播客也是一種內容輸出,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聽眾。
徐濤也提到了受眾的重要性,她認為,商業(yè)化需要把播客當產品設計,不能簡單“一魚兩吃”,必須針對平臺和用戶重新定位。
探尋播客和聽眾心靈共鳴的聯系,史炎指出,播客用聲音給年輕人營造了一個安全屋,這是創(chuàng)作者的成就感來源之一。
發(fā)展到今天,播客創(chuàng)作者的門檻越來越高。但內核始終在于 “聲音連接人與內容”,播客仍擁有許多待開發(fā)的傳播場景,未來或許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。
賽場內外,運動員應如何傳承和破局?
現在,體育正擁抱越來越多年輕人,世界體育文化也開始年輕化表達。開放、酷炫、時尚成了體育的代名詞,新一代運動員憑真實鮮活的形象,走進了公眾視野。
第三場圓桌對話以“冠軍B面:中國體育人的傳承與破局”為主題,在中央電視臺原體育播音員和解說員、資深體育媒體人韓喬生的主持下,中國游泳運動員、奧運冠軍孫楊,山東省籃球運動協會會長鞏曉彬開展對談,聚焦中國體育的傳承和未來,分享了中國體育人的真實故事和嚴肅思考。

去年8月,2024全國夏季游泳錦標賽中,孫楊以男子400米自由泳的冠軍,正式宣告復出。從經歷挫折到重回賽場,孫楊說自己就像海上行駛的小船,經歷過風浪,終于從漩渦中平穩(wěn)駛出。目前最想作為高齡運動員有更多突破。
鞏曉彬對運動員轉型的思考則開始得更早,從球員到教練、協會會長,他表示,下半場要幫助青少年,讓他們少走彎路。對于流量,運動員要用嬉看的心態(tài)面對,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。
韓喬生也分享了自己在人生上、下半場的感悟,以及面對不同行業(yè)環(huán)境,一位體育傳媒人的感慨。他認為,體育是提高人心智的最好方法,體育人生就是人生的寫照和濃縮。
兩代體育人的碰撞,本身就代表了部分中國體育發(fā)展史。即便如今各自有了新的身份和使命,其代表的中國體育精神內核也始終未變。體育精神傳承需要堅守內核,行業(yè)發(fā)展則要順應國際化、科技化、市場化趨勢。中國體育,仍然在路上。中國體育人,依舊責任重大。
創(chuàng)作和市場,中國影視該如何取舍?
2025年,中國影視工業(yè)正在迎來新一輪的發(fā)展。大銀幕制作與流媒體劇集同步推進,市場呼吁“回歸故事”的同時,也期盼更多新穎題材的出現。 第四場圓桌對話以“影視創(chuàng)作與大眾審美共生共榮”為主題,在資深電影人關雅荻的主持下,就2025中國影視產業(yè)的新變化和未來方向,知名演員胡軍,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、一級導演劉江,編劇、作家宋方金分享了各自的看法。

作為始終活躍在中國主流文藝作品中的演員,胡軍近年參演了抗美援朝主題電影《長津湖》、歷史戰(zhàn)爭群像劇《歸隊》等。從文藝片到抗戰(zhàn)題材,從影視劇到話劇,胡軍經歷過中國影視產業(yè)突飛猛進的發(fā)展,也見證過行業(yè)的動態(tài)調整。
結合自身的演藝經歷,他分享了對影視行業(yè)近年變遷的觀察。談到微短劇,他表示,短劇和長劇不是比量多,而是各有各的“純度”。一分鐘短劇越火,長劇越該“慢下來”,發(fā)揮自身敘事優(yōu)勢。最終二者不是誰取代誰,而是共生共榮。
基于市場擴容和對觀眾的樂觀判斷,宋方金認為,電影內容的升維是驅動票房的根本引擎。他預測,三年內,中國必將出現單片票房破兩百億的紀錄。
對于影視市場,劉江表示,市場既要擁抱奇跡,更要尊重規(guī)律,要聚焦可復制的系統性方法。真正的突破永遠建立于對規(guī)則的深刻理解之上。
當影視作品不再局限于銀幕上的光影藝術,而成為一種能夠深度映照現實、觸動情感、拉動消費的文化引擎,中國影視行業(yè)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(fā)展空間。
回歸理性,中國汽車如何邁過“拐點”?
經歷了殘酷的價格戰(zhàn)、淘汰賽、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轉型陣痛,2025年中國汽車越過山丘,正在從“野蠻生長”慢慢“回歸理性”。眼前展現的,是一片需要精耕細作的新沃土。
第五場圓桌對話以“越過山丘,理性浪潮的產業(yè)新生態(tài)”為主題,聚焦理性回歸后,中國汽車行業(yè)的未來生態(tài),共探如何構建一個更健康、可持續(xù)、具備創(chuàng)造力的汽車產業(yè)新生態(tài)。
對話由賽博對話官電動Emma主持,蘿卜報告創(chuàng)始人陳震,智己汽車CMO李微萌,維他動力創(chuàng)始人兼 CEO余軼南博士,零跑汽車副總裁周穎,車若初見初曉敏展開分享。

告別“燒錢換市場”的瘋狂之后,汽車市場回歸良性競爭。陳震提到,對中國品牌來說,產品力已經超過很多主流品牌,但在品牌價值和溢價能力上,還有一個需要逾越的山丘。這不能操之過急,需要一點點提升行業(yè)水平。
如果說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,那智能化就是下半場。AI可以讓車從“工具”進化為“伙伴”,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一字。余軼南博士表示,智能汽車是第一個物理世界具象且面向C端應用的機器人。在他看來,智能駕駛正在真正走向成熟,甚至L4自動駕駛汽車也有可能實現。
就如何促進AI和用戶的價值連接,李微萌表示,AI的演進,正將汽車從一個個精密但孤立的零部件組合,推向一個真正有生命的具身智能體。AI汽車要結合中國的優(yōu)勢生態(tài),讓用戶獲得安全、效率、便捷和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。而這一切正在發(fā)生。
對于未來汽車的設想,周穎提到,多數消費者對汽車的暢想是第三空間,極致AI化之后,第三空間有很大的想象力。從A到B有無數事情可以做,主要是體驗的升級。
關于理想的汽車生態(tài),初曉敏期待中國車企有更多自研能力,并擁有自研的芯片,希望未來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國智造,認識到新能源車的智能化。
汽車產業(yè)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(yè)變革的關鍵引擎,在中國,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正持續(xù)深化,隨著技術創(chuàng)新不斷突破、應用場景不斷豐富、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,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未來極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先機。
AI浪潮,智能如何與價值共生?
每一次技術躍遷都直指人類的思維與感知,在AI的沖擊下,我們的認知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。智能新紀元下,AI技術應該選擇怎樣的實踐路徑與發(fā)展方向?面對人文溫度和倫理邊界,AI又該做怎樣的平衡?
第六場圓桌對話以“AI深化應用的價值重構與生態(tài)共生”為主題,從技術研發(fā)、算力基建、人文探索與產業(yè)觀察等多維視角出發(fā),探討AI的商業(yè)化理性路徑和人文思考。
對話由微博COO、新浪移動CEO、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主持,商湯科技聯合創(chuàng)始人、大裝置事業(yè)群總裁楊帆,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韓鴻源,知名科技博主闌夕分享了各自的觀點。

就技術如何與產業(yè)深度耦合并完成生態(tài)閉合,楊帆提到,有兩類場景比較適合AI應用落地,一類是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傳統行業(yè)場景,一類是泛互聯網延伸出來的各種場景。在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情況下,越是相對獨立的場景,AI賦能和改造的空間和機會越大。
談到大模型和場景小模型并行的現象,韓鴻源建議用戶優(yōu)先使用大模型,到需要優(yōu)化的時刻再考慮小模型。大眾體驗模型能力時不要被局限,一些當下的優(yōu)化手段,不一定會在未來指向好的效果。
闌夕談到AI爆發(fā)式發(fā)展的現象與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的錯位。在他看來,模型的增強更多體現在它能做更多事情,然后改造現有的應用。
站在媒體角度,王巍判斷,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可能要伴隨一個新的硬件才能到來。AI的價值重構,是重新錨定人的主體性價值。真正的生態(tài)共生,絕非簡單的和平共處,而是技術與人類相互賦能、產業(yè)與社會協同演進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站在人工智能新階段的大門口,無論技術如何發(fā)展,我們都是最終的理解者、運用者、駕馭者。AI的關鍵不是技術多強,而是人如何用之有道并與之共處。將AI像文字、數字、互聯網一樣融入內化成為我們應對世界的基本能力,或許才是真正能夠打開智能之門的關鍵所在。
結語
當關于自我、播客、體育、影視、汽車、科技的對話交織回響,2025“新浪新聞·熱浪之夜”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落幕。這不僅是一次智慧的交流,也是一次力量的匯聚。它激蕩起的思緒漣漪將長久陪伴每一位參與者,為相關領域的實踐與發(fā)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熱浪會暫歇,思考卻永續(xù)。探索的旅程剛剛開始,科技與人文的交匯,必將載著我們駛向一個更具溫度的未來。

經濟新聞精選:
- 2025年10月04日 16:26:25
- 2025年09月30日 10:36:56
- 2025年09月30日 10:25:18
- 2025年09月30日 10:18:15
- 2025年09月30日 10:15:31
- 2025年09月30日 10:03:13
- 2025年09月30日 10:00:12
- 2025年09月29日 20:56:40
- 2025年09月29日 16:24:33
- 2025年09月28日 21:51: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