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法電影人共話合作:超越語言文化差異 促進相互理解
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(趙婧姝 裴心語)2025北京文化論壇“中法影像對話沙龍”2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。兩國電影界多位代表指出,電影合作可以超越語言與文化差異,促進相互理解;同時,影片中人類共通的情感也得以引發(fā)跨文化共鳴。
談及與中國同行合作拍攝電影《狼圖騰》,法國導演讓-雅克·阿諾說,這段經(jīng)歷非常精彩,“我不需要學中文就能夠理解中國人的心靈”。他說,盡管自己不懂中文,但在與演職人員交流時始終能夠達成一致,“因為大家的情感是共通的”。
阿諾認為,語言、文化的差異并不是雙方理解與合作的障礙。文化的表層之下,更重要的是人性,法中之間存在人性的共通之處,如熱愛大自然、熱愛愛情、充滿溫情。電影可以憑借人們共通的情感、圖像的力量和演員的表演力超越國界。
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,中法在文化、情感、美學等方面有很多內(nèi)在相似性,兩國的文化藝術傳統(tǒng)使彼此容易溝通。以中國電影《長安三萬里》為例,其中“仰天大笑出門去”“呼兒將出換美酒,與爾同銷萬古愁”等詩句,體現(xiàn)出中國人的浪漫主義,這種精神東西方共通。
尹鴻認為,中外影視合作應建立長效機制,促進文化雙向理解。不只是相互展示各自“文化奇觀”,還要通過具有差異性的本土故事傳遞人類共通情感,實現(xiàn)“1+1>2”。
制片人寧寧提出對中外影視合作走向更深度敘事融合的思考,她認為,這需要各方對彼此文化有深層次了解。寧寧曾擔任中法合拍電影《夜鶯》的制片人,該電影的法國導演菲利普·米爾為拍好這部電影,年逾花甲時開始學習中文,不僅起了中文名,還以拼音形式用中文寫日記、翻譯劇本。他還在寧寧帶領下走訪二十余個中國家庭,了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,最終化為他對中國的理解。
這種深度的文化融入讓《夜鶯》收獲了跨國界的共情。寧寧注意到,《夜鶯》在多國放映時,中外觀眾的笑點基本一致,“這個故事已被全球觀眾讀懂、接受”。
談及英國影視演員查理·卓別林的電影何以被全球不同文化的觀眾所欣賞,同為電影人的孫女卡門·卓別林說,因為它們傳遞了人性共通的情感和精神。例如無論生活多么艱難,總能看到其中的樂觀、幽默與希望。
卡門認為,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化,傳遞屬于全人類的東西;不同文化的人也能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。她曾看過一部中國導演的電影,雖不懂語言,但被影片關于“愛”的主題打動?!八搅宋幕驼Z言的隔閡,使我們普通人都能感受到。”
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總經(jīng)理劉春表示,不同文化雖存在差異,但并非不可逾越。以電影《流浪地球》為例,當?shù)厍蛎媾R災難,不同于其他國家影視作品“星際移民”的解決方案,中國作品選擇“帶著家園去流浪”,體現(xiàn)出中外文化理念差異。但該影片同時展示,世界各地的人們面對全球危機時,形成了跨越國界的合力。該影片既體現(xiàn)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獨特性,又展現(xiàn)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價值,因而得到各國觀眾的認可。(完)

文娛新聞精選:
- 2025年09月27日 18:52:01
- 2025年09月27日 16:26:00
- 2025年09月26日 19:45:35
- 2025年09月26日 19:27:54
- 2025年09月26日 15:58:28
- 2025年09月26日 11:59:13
- 2025年09月26日 10:46:13
- 2025年09月26日 10:08:39
- 2025年09月25日 16:42:53
- 2025年09月25日 15:19:30